汽车核心技术加速突破(产经观察·中国制造,强链补链正攻坚①)
吉利义乌动力基地缸盖生产线上,一位工人正在进行凸轮轴精度测量。
龚 晓摄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。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,既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,针对产业薄弱环节,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,尽快解决一批“卡脖子”问题,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,搞出更多独门绝技,也要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,打牢基础零部件、基础工艺、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。
围绕这一主题,产经版近期推出“中国制造,强链补链正攻坚”系列报道,展现近年来我国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方面的新实践、新成效,探讨补短板、锻长板的努力方向。
——编 者
在每分钟5500转的高转速、全负荷下,持续运行259小时46分45秒,累计里程折合51955公里……2020年的最后一天,长安汽车蓝鲸NE1.5T发动机,在近2500万网民的关注下,完成了最长台架试验挑战。
成功完成台架试验,是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补短板、锻长板,核心技术攻坚大步迈进的一个缩影。
动力总成技术取得突破,但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仍有待提升
2018年4月底,一汽、广汽、吉利相继与日本爱信精机株式会社合资生产6AT自动变速箱的消息,一度引发汽车行业关注。近3年后,在其它项目顺利投产之时,吉利却已叫停爱信项目,全面使用自主研发的7DCT(七速湿式双离合变速器)。
“吉利的动力业务单元,早已对内外部供应商开放。各车型研发项目组都可以根据车型定位、技术指标和成本目标设定,进行自主选择,我们称其为内部客户。”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、动力研究院院长王瑞平介绍,吉利与沃尔沃联合研发的7DCT项目2014年启动,2017年底量产,2018年开始爬坡上量。尽管该项目投资巨大、技术先进、试验验证标准远超国际同类产品,但如同重大装备遭遇的“首台套”难题一样,刚开始内部客户对选择自家变速器也心里没底,再加上产能一时无法满足百万辆的年产销量,与爱信合资生产成熟的6AT自动变速箱“保底”就成了现实选择。
得益于集团内部新技术推广优势,加上成本有竞争力,7DCT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内部客户选择。“3年时间,总装车量已经超过100万台,不仅动力转换效率、驾驶性能广受好评,可靠性也经受住了考验,PPM(百万产品不良率)快速大幅下降,内部客户甚至开始‘争抢’资源。”王瑞平说,目前吉利汽车宁波春晓变速器工厂60万台年产能已严重不足,湖州新工厂一期30万台项目即将投产,今年预计能满足年装机100万台目标。不仅如此,该变速器还进军欧洲市场,受到多家豪华车企的青睐。
吉利在双离合自动变速器领域取得的突破,是“十三五”期间我国汽车核心动力总成领域众多突破性成就中的一个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张进华说,我国主要整车企业开发的汽油机,热效率正逐步靠近40%的国际先进水平;自动变速器也实现了技术及产业化突破,并形成多种技术路线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。
“不过,一些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目前仍掌握在跨国供应商手中,自主化程度不高。”张进华说,下一步,动力总成攻关应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:一是支撑关键重要零部件研发的核心技术,如发动机电控系统技术、高压直喷、稀薄燃烧、可变压缩比、排放后处理、基础电磁阀以及先进增压技术等;二是支撑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加工的技术。“核心零部件自主化水平偏低,很大程度上受到加工工艺水平制约。”张进华说,目前,我国精密制造工艺工程化能力尚未得到批量验证,产成品性能尚未达标,限制了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发展。
动力电池技术水平全球领先,材料与基础共性技术成补链重点
最大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、20万公里零衰减、永不自燃……1月13日,智己汽车发布了两款量产定型电动汽车。两款新车搭载上汽与宁德时代共同开发、首次采用“掺硅补锂”技术的电池,单体能量密度达300瓦时/千克,预计今年第四季度量产交付。
就在4天前,蔚来汽车发布首款轿车ET7,并同步推出了一款单体能量密度达360瓦时/千克的半固态电池包产品,最大续航里程同样可以超过1000公里,并计划于2022年第四季度交付。